湖北省武汉市一家企业的“零碳智慧园区”内◈◈,办公楼屋顶上覆盖着一排排蓝色光伏板◈◈,为园区提供绿色电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工厂和园区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无疑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领域◈◈。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这一概念◈◈;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也作出了“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的具体部署◈◈。
所谓“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简单来说酷游◈◈,◈◈,是指一个园区或一家工厂在一定周期内(通常为一年)◈◈,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等方式◈◈,对碳排放进行减少◈◈、抵消或清除◈◈,最终实现碳排放总量在核算周期内“归零”◈◈。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各地陆续探索建立零碳园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陆续建成◈◈,成为我国制造业向绿而行的生动实践◈◈。
提起化工企业◈◈,人们对其的传统印象是刺鼻的味道和大量粉尘◈◈,以及排放废气的烟囱◈◈。但位于四川金堂经济开发区的成都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却是另一幅景象◈◈:智能化的车间干净整洁◈◈、一台台自动化的小车来回穿梭……整个车间不仅看不到废渣废料◈◈,也闻不到难闻的气味◈◈。作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工厂目前包含15个智能化生产车间◈◈、100多条生产线万吨◈◈。然而◈◈,在这样的高产能之下◈◈,基地的碳排放量却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净零”◈◈,成为国内首家正极材料零碳工厂BET9官方网站◈◈。
成都巴莫科技成立于2015年◈◈,彼时◈◈,国内大部分正极材料工厂的能耗和碳排放都比较高◈◈,生产效率也相对较低◈◈。但显然◈◈,高能耗◈◈、低效率并非长久之计◈◈。随着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一系列政策法规不断落地◈◈。加上气候变化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影响◈◈,全球碳关税壁垒加速形成◈◈,让下游新能源汽车企业对低碳材料的需求激增◈◈,零碳认证成为打入国际高端供应链必备的“通行证”◈◈。企业若不及时转型破了语文课代表的那层膜◈◈,将来必定面临碳关税带来的门槛◈◈,产品可能因碳排放高被国际客户拒之门外◈◈。这些都促使成都巴莫科技于2021年全面启动了零碳工厂的建设◈◈。
从高能耗◈◈、低效率到零碳工厂◈◈,并非一件易事BET9官方网站◈◈。据成都巴莫科技的总经理吴景林介绍◈◈,起初新设计产线的大型设备与原有产线布局冲突◈◈,改造周期长◈◈、成本高◈◈;能源管理系统与生产数据接口不兼容◈◈,能耗监测滞后……面对转型难点◈◈,成都巴莫科技采取分阶段实施路径◈◈,首先通过单条产线试点运行进行技术验证◈◈,在确保工艺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有效降低大规模技改的投入风险◈◈。公司还在2020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部◈◈,着力统筹强化公司的环境管理◈◈、能源管理等各项工作◈◈。
“为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球化的重大机遇◈◈,提升企业竞争力◈◈,我们创新发展模式◈◈,全生命周期减少产品碳排放◈◈。”成都巴莫科技可持续发展部负责人王鹏翔介绍◈◈,该公司在生产端◈◈,采用先进工艺流程BET9官方网站◈◈,缩短生产周期并降低中间环节的能源损耗◈◈,采用喷雾干燥技术替代传统干燥工艺◈◈,单位产品能耗降低30%以上◈◈;在管理端◈◈,自主开发先进智能制造系统◈◈,管理效率大幅提高……
在王鹏翔看来◈◈,虽然低碳转型短期内似乎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也面临一些难点◈◈,但长期来看却为企业带来了更多优势◈◈。在新能源产业链中◈◈,锂电池下游企业也设定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标◈◈,合作中往往更倾向于碳排放低的上游供应商◈◈。成都巴莫科技通过技术迭代◈◈、管理创新与绿色转型◈◈,其产品逐步打入国内外锂电池高端市场◈◈,企业自身也成为许多国内外龙头企业供应商◈◈。
不仅是成都巴莫科技◈◈,事实上◈◈,绿色低碳已成为众多零碳工厂发展的“绿色竞争力”◈◈。随着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增长◈◈,零碳工厂生产的产品更容易获得市场青睐◈◈。同时◈◈,零碳认证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绿色信贷支持BET9官方网站◈◈,也可以豁免部分碳关税◈◈。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零碳工厂建设已不仅是环保议题◈◈,也是大国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双碳’目标下九州酷游◈◈,◈◈,工厂的低碳◈◈、零碳化必然将成为工厂发展的主旋律◈◈;领先的企业需牵头强化能力破了语文课代表的那层膜◈◈、完善标准◈◈、示范引导◈◈,以推动行业向低碳◈◈、零碳化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铁山工业园是一片中小企业的聚集区◈◈,桂林市首家“零碳工厂”——桂林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就位于这里◈◈。零碳工厂是如何实现“零碳”的?零碳工厂和绿色工厂又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在君泰福电气的数字化工厂里可以找到答案◈◈。
一般来说◈◈,工厂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工厂自身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另一个是工厂因使用外购的燃煤电力◈◈、热力所带来的间接碳排放◈◈。零碳工厂◈◈,并不是说工厂完全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是在特定的碳排放核算边界内◈◈,实现碳中和◈◈。企业可通过自身节能减排◈◈、使用清洁能源以及购买碳汇等方式达成“零碳”的目标◈◈。
走进君泰福电气数字化工厂的厂区◈◈,第一印象就是“绿”——院子里种植了红枫◈◈、桃树等各类树木◈◈,厂房的墙面爬满绿植◈◈,屋顶上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整齐排列◈◈,一些厂房甚至在建造过程中就采用了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结构体系◈◈。
君泰福电气总经理秦少华介绍◈◈,君泰福电气数字化工厂“零碳”的秘诀主要有两个◈◈。一是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来部分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增加绿电供应◈◈;另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和工艺提升来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并在厂区内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绿色化改造◈◈、水资源循环利用◈◈、运营智慧化相结合的区域降碳布局◈◈。
遍布工厂屋顶排列的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将吸收到的太阳能不断转化为楼群所需电能◈◈。这些屋顶光伏电站一年可发电约451.39万度◈◈,相当于4800多户居民正常情况下的年消耗电量总和◈◈,约占工厂全年用电量的32%◈◈。厂房之间搭建了两边呈坡状酷游九州网站◈◈,◈◈、中间有通风口的拱状建筑◈◈。这是通风气楼◈◈,利用气楼可以合理控制进出厂房的自然通风◈◈,大幅降低厂房内空调通风的能耗◈◈。同时◈◈,厂房屋顶设置了一种专门的采光板◈◈,厂房内增加窗户面积◈◈,可以将自然光线更多地引入厂房◈◈,减少人工照明带来的能源消耗◈◈。
在厂区的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站◈◈,每天大约有60吨污水在这里被回收净化◈◈,其中40%的净化水会通过管道再回到车间◈◈,循环再利用◈◈。秦少华介绍◈◈,公司投运了多套废水◈◈、废气处理的环保设施◈◈,废水由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站采用(MBR)膜生物反应+活性炭过滤污水处理技术◈◈,经过高效沉淀除硅除硬◈◈、生化◈◈、臭氧催化氧化等处理后产出高品质中水破了语文课代表的那层膜◈◈,通过厂区布设的2900米回用管道返回零碳工厂◈◈,给卫生间◈◈、绿化九洲KU游备用◈◈。◈◈、生产供水◈◈,实现中水100%回用◈◈。而废气则通过这个系统的活性炭吸附◈◈、深度催化◈◈、冷凝回收等处理技术◈◈,进行回收利用◈◈。
在工厂的生产车间◈◈,先进的生产线和智能化系统保障了生产环节的低能耗◈◈、高效率◈◈。得益于全自动钣金柔性生产线等先进技术设备◈◈,车间如今的加工效率提升到传统加工方式的30倍◈◈,极大降低了车间的能耗和生产成本◈◈。
在车间能源和碳智能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大屏幕上◈◈,碳排放总量◈◈、入园人数破了语文课代表的那层膜◈◈、总用电量等数据实时显示◈◈。据车间主管周道鹏介绍◈◈,厂区所有设备全部接入平台◈◈,并明确碳排放核算方法和评价指标◈◈。平台对厂区内电◈◈、气破了语文课代表的那层膜◈◈、冷◈◈、热等多类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数据实时监测分析◈◈,对生产◈◈、运营过程中的每一项碳排放进行精准管理◈◈,整个厂区内碳排放量尽在掌握◈◈。
事实上◈◈,早在获评零碳工厂认证之前◈◈,君泰福电气就曾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在秦少华看来◈◈,绿色工厂更侧重生产过程的清洁化◈◈、绿色化◈◈、废物资源化等◈◈,而零碳工厂对碳排放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是绿色工厂升级版◈◈。从绿色工厂到零碳工厂◈◈,对生产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更为精细◈◈、全面的环保要求◈◈,也更能促进企业技术水平和环保工艺的提升◈◈。
园区是各类企业的聚集地◈◈,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加快零碳园区建设◈◈,是助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在全国首个零碳综合保税区——福建省厦门市的象屿综合保税区◈◈,仓库屋顶整齐排列的太阳能光伏板源源不断为园区供应绿电破了语文课代表的那层膜◈◈,无尾气◈◈、无噪声的新能源物流设备来往不停……作为一家集纳了众多仓储物流◈◈、国际贸易相关业务的现代化园区◈◈,这里每天都有一批批“中国制造”搭乘“丝路海运”电商快线◈◈,运往世界各地◈◈。更重要的是ku酷游登录页◈◈,◈◈,这样一个繁忙的园区BET9官方网站◈◈,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于2022年达成了“零碳”目标◈◈。
早在规划建设之初◈◈,象屿综合保税区就设计了一整套降碳方案◈◈,其中◈◈,构建“光伏+储能”清洁能源系统◈◈,是园区“零碳”建设的起点◈◈。2020年◈◈,象屿综合保税区利用闲置仓库顶面空间BET9官方网站◈◈,引进了装机容量达6.9兆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我们铺设了约6.1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占仓储面积的88%◈◈,年发电量超900万千瓦时◈◈。”象屿综合保税区运营方——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黄强介绍◈◈,用“绿电”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3077吨◈◈、减排二氧化碳9753吨◈◈。
光伏发电间歇性强◈◈,如何解决发电与用电峰谷的“时差”?为了让绿色电能“随存随取”◈◈,象屿综合保税区配置了2.5兆瓦时储能电站◈◈。“储能电站相当于超大功率的‘充电宝’◈◈,在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从而实现园区用电‘调峰填谷’◈◈,整个充放电过程不产生任何固体◈◈、气体废弃物◈◈,做到零碳排放◈◈。”黄强说◈◈。目前◈◈,象屿综合保税区已实现绿电自给自足◈◈,通过“余电上网”模式◈◈,不仅助力更多低碳应用场景建设◈◈,每年还可增收400万元◈◈。
在象屿综合保税区的充电站◈◈,一台正在“加餐”的集装箱正面吊格外引人注意◈◈,它“肚子”里源源补给的不是燃油◈◈,而是新能源◈◈。这是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参与设计研发的福建省首台“油改电”集装箱正面吊◈◈。“哪怕是这样的‘大家伙’◈◈,要将电量从30%补充到100%也仅需1小时◈◈,满电后作业时长可达六七个小时◈◈。”正面吊驾驶员说◈◈,节省能耗之余◈◈,设备的绿色转型还让驾驶舱不再噪音隆隆◈◈。
得益于充足的电力供应和完善的充电设施◈◈,像这样的新能源物流设备◈◈,如今在园区内随处可见◈◈。据测算◈◈,一台电动集装箱正面吊每小时耗电量47千瓦时◈◈,每年能耗成本较油车下降约70%◈◈;一台电动叉车每年可实现柴油替代6.2吨◈◈,可节约标准煤13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9.5吨……物流设备的节能降碳不止靠“绿电”◈◈,依托数字管理平台◈◈,象屿综合保税区使物流车辆按需灵活匹配货物运输需求◈◈,减少车辆空驶率◈◈,车辆能源消耗下降30%◈◈。
识别车牌◈◈、自动抬杆◈◈、确认通行……在象屿综合保税区的非报关货物通道◈◈,一辆辆货车快速通过无人卡口◈◈,车辆通行信息实时同步至后台系统BET9官方网站◈◈。2022年◈◈,园区上线非报关货物数字化试点平台◈◈,配合智慧物流平台等系统◈◈,实行非报关货物便捷化进出区管理◈◈。随着物流链的数字化转型◈◈,进出口货物运输效率进一步提升◈◈,船舶在港时间得以压缩◈◈,减少了船舶◈◈、车辆运输碳排放◈◈。
除了厦门市◈◈,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建设零碳园区◈◈,促进现有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零碳园区涌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讯员 胡进文 曹丽萍 汤尤泓)